第(2/3)页 虽然孟子的一番言论中,可以看出周礼在战国时期早已废弛得不成样子,连主张复兴周礼的儒家,亦已经开始“弃其糟粕”了。可是从孟子的那一番话中,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:“即便是平民家中畜养了鸡鸭猪狗这些家畜,寻常也吃不起肉。” 为什么呢?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是要参加社会活动的。而且即便是在以自给自足而著称的小农经济时代,农民也要进行商业活动。汉武帝为什么要将盐铁之利收归国有?因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盐,盐的重要性就不需要赘述了;而再穷的家里也要有锅碗瓢盆吧?切菜用的刀暂且不说,煮饭用的锅子总是必备品吧? 当然,汉武帝收盐铁专卖还有将制钱的权力收归国有的目的,此处只是要说明,古代的农民也是要进行交换经济的。喂养一点家畜,在紧急的时刻将其卖掉,也可保证家中能够渡过难关,老百姓是舍不得吃的。这就是所谓的:“遍身罗绮者,不是养蚕人”吧? 那么有人说了,吃不起肉,可以吃胡萝卜啊,胡萝卜便宜。 不错,现在的市场上,胡萝卜的价格的确是没法与肉食相比,可是亲知道胡萝卜为什么被称为“胡萝卜”吗? 因为我国原产的萝卜,根肉质,长圆形、球形或圆锥形,外皮白、红或绿色,便是俗称的“水萝卜”。 萝卜的主要成分有蛋白质、糖类、B族维生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,以及铁、钙、磷和纤维、芥子油和淀粉酶。而且萝卜的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、梨等水果高近10倍。在中医上,更是具有消积滞、化痰清热、下气宽中、解毒之功效。然而可惜的是,“水萝卜”中所含维生素A,至今尚未找到。 而“胡萝卜”,则与胡瓜(黄瓜),胡麻(芝麻),胡凳,胡椒,胡子(哦,这个不是)一样,都属于舶来品。虽然黄瓜、芝麻早已改名,可在崇尚中土文化的日本,还在用着它当初在中原的名字。我们古人对这种名字的“创造”,与后世的“洋车子”、“洋火”、“洋油”,乃至“洋人”如出一辙。 在古代,中原之外周边的少数民族皆有称谓,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分别被称为:“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胡”。其中的“北胡”,所指的便是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。而“胡”则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北方民族——匈奴人对自己民族的一种称谓。 这些物品因为是从北边传过来的,便加以“胡”字。而近代以来,许多新鲜玩意儿都是从西洋传过来的,便加以“洋”字,里面均有贬低的意思。有的时候,我们的老祖宗创造新的词语,就是如此的简单明了,直来直去,丝毫不用多动脑子。 而此处至关重要的“胡萝卜”,则原产于亚洲西南部,公元10世纪从伊朗引入欧洲大陆,约在13世纪,胡萝卜从伊朗引入中国,发展成中国生态型,15世纪见于英国 ,发展成欧洲生态型,16世纪传入美国,于1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。 是的,你没有看错,胡萝卜是在十三世纪引入中国的,此时的中国,大约是南宋末年。所以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放开自己的脑洞,说不定胡萝卜便是蒙古人的远征军从伊朗带过来的呢?因此,也不能说当初的蒙古铁骑是只懂得杀戮的莽夫,他们起码解决了中国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夜盲症的问题。 而在目前的长社城下,既吃不起动物肝脏,又没有胡萝卜啃的二十万黄巾军,其实绝大部分是患有夜盲症的。 第(2/3)页